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光影70年(二)—— 研究机构演变
从1950年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1954年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7年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到1959年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行列,2008年跨入中国科学院33个A类研究所行列,再到2017年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两所融合发展,2018年牵头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海洋所的内设研究机构伴随着研究所发展而不断调整,其发展脉络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50年~1956年:
1950年,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设动物胚胎实验、海洋植物、海洋动物、海洋浮游生物、海洋物理、水文化学6个研究组。1951年建立烟台工作站。1952年增设鱼类研究组。1953年将浮游生物研究组、海洋物理研究组和水文化学研究组合并为海洋环境研究组。1954年,直属中科院后的海洋生物研究室对研究组进行调整,动物胚胎实验组更名为发生生理研究组,海洋环境研究组调整为海洋物理研究组(组内增设海洋地质地貌专业)和浮游生物研究组,到1954年底形成了以海洋植物研究组、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组、海洋鱼类研究组、发生生理学研究组、海洋物理研究组、浮游生物研究组等为主体的研究格局。
上世纪50年代德国科学家访问海洋所
1956年承担了国家“12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三项任务的三个中心问题的研究:一是中国海洋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二是提高畜牧业、水产业和养蚕业的产量和质量问题,三是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
1957年~1966年:
1957年,研究所对研究组进行调整:“发生生理学研究组”改为“实验动物学研究组”,下属两个研究小组改为“发生生理组”和“实验生态组”;海洋植物学研究组的三个研究小组改名为“藻类形态学”“实验生态学”和“藻类化学”研究小组;海洋物理学研究组建立“调查方法和仪器”“水文物理”和“海洋动力学”三个实验室;海洋地学研究小组逐渐发展扩大。细菌学研究小组改为所级领导的独立小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成立海洋化学研究小组。研究所逐渐形成了海洋实验动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脊椎动物、海洋物理学、海洋地学6个研究组组成的研究体系。
1965年工作人员在海洋所旧址青岛市莱阳路28号合影
童第周与叶毓芬、吴尚懃讨论工作
1959年,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有研究组扩建为研究室。以原海洋物理研究组的水文、化学、仪器小组为基础扩建成立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以原物理研究组的地质、地貌研究小组为基础扩建成立海洋地质地貌研究室,将原海洋植物研究组改为海洋植物研究室,将原无脊椎动物研究组、浮游生物研究组合并成立无脊椎研究室,将海洋鱼类研究组改为脊椎动物研究室,将原实验动物研究组和养殖小组合并成立实验动物研究室。
1957年6月,“金星”号首航合影
1958年2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留念
1957年成立海洋综合考察队,1958年建立大连工作站,1959年建立舟山工作站,1960年将海洋物理研究室的海洋化学研究组和海洋植物研究室的海藻化学研究组合并组建海洋化学研究室,1960年长春地质研究所合并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这一时期,先后开展了长江口调查、东海北部水声及其传播条件的调查、东海渔业资源调查和中越合作进行的北部湾综合调查等。
中越北部湾综合调查资料整理工作组合影
1966年~1976年:
这一时期,海洋所科研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内设研究机构也几经变化。1971年成立海洋仪器研究室,1972年研究室改称连队,1973年取消连队恢复研究室建制,并对原研究室进行整合,物理海洋学研究室和海洋地质地貌研究室合并为海洋水文物理及地质研究室(简称一室),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和脊椎动物研究室合并为海洋动物研究室(简称二室),810项目组和承担国防任务的部分学科整合成立“三防”研究室(简称三室),海洋化学研究室简称四室,海洋仪器研究室简称五室,海洋植物研究室简称六室。
海洋所科研人员开展近海综合调查
1977年~1986年:
1977年,海洋所研究室建制调整为:海洋水文物理研究室(一室)、海洋地质与地貌研究室(二室)、海洋实验动物研究室(三室)、海洋化学研究室(四室)、海洋仪器研究室(五室)、海洋植物研究室(六室)、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室(七室)、海洋脊椎动物研究室(八室),并增设文献情报研究室(九室)。为加强公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使用,1981年建立中心实验室(十室)并筹建黄岛实验站。1984年再次对研究室进行调整:设一室(海洋水文物理研究室改称物理海洋学研究室)、二室(海洋地质与地貌研究室改称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三室(海洋实验动物研究室)、四室(海洋化学研究室)、五室(海洋仪器研究室改称海洋技术与仪器研究室)、六室(海洋植物研究室)、七室(海洋无脊椎动物研究室)、八室(海洋脊椎动物研究室)、九室(科技情报研究室)和十室(中心研究室)。
工作人员在紫菜培苗室查看紫菜生长情况
曾呈奎先生带队开展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考察
1983-1986年,海洋所参加第一次中美合作海洋地质调查
这一时期,海洋所承担了“六五”“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农业部委托项目等,并多次派人参加南极科学考察。
1987年~1997年:
这一时期,研究所内设研究机构进行了较大调整。1987年,在原植物研究室、无脊椎动物研究室、脊椎动物研究室和实验动物研究室基础上,抽调部分力量组建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88年,抽调部分力量组建了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室以及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和海洋油气工程环境研究中心。1989年组建了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态毒理学重点实验室。1993年成立了海洋生态学研究室、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心和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1994年成立了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青年实验室(挂靠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1995年成立海藻化学研究室。1996年组建成立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室。1997年撤销原海洋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3个研究室,组建成立海洋增养殖生物学研究室。1998年撤销原海洋实验动物研究室,组建海洋应用生物化学研究室。
1986-1988年,“科学一号”在黄东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开展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考察
海洋所科研人员参加北极科考
这一时期,海洋所承担了“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基金和重点基金、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等。
1998年~2012年:
1998年,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2001年海洋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行列。这一时期,研究所对学科布局进行了调整。2000年,物理海洋学实验室、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合并组建成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开放研究实验室,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室改称海洋地质动力过程与古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研究单元调整为“4+2”模式,即4个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室,2个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撤销应用化学研究发展中心。200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2005年与山东省共建的山东省海洋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成立;200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获批成立。海洋所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生态环境)四大主要学科全部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海洋综合调查
海洋所组织开展中国近海开放共享航次
2006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海洋所构建了“432”的实验室/工程中心/馆站研究体系,即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海洋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海洋新技术化学工程中心以及胶州湾国家野外研究站、海洋生物标本馆。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
2009年,海洋所面向“创新2020”,针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近海环境安全、深海大洋探测三大领域中的一系列科学问题,重点加强中国近海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近海环境与生态安全研究,深海大洋环境演变与生命过程和海洋探测及应用研究,构建“5-3-2”网格化科研体系。5个基础性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3个研究发展中心:海洋生物技术工程研究发展中心、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个研究支撑单元: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同时,还设有分析测试中心、文献信息中心和海洋科学考察船队。
这一时期,海洋所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重点项目等超过400项。
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并对中科院提出了“四个率先”要求,为中科院乃至全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中科院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海洋所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形成“一三五”发展规划(后调整为“一四四”),研究所进入率先发展时期,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学”号科考船交付使用
“发现”号ROV下潜
2012年“科学”号科考船交付使用,海洋所成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运行管理中心,负责科考船队的运行管理、技术支撑等。2013年,中国科学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2015年,海洋生物技术工程研究发展中心并入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并入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为更好适应国家需求、海洋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所“一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海洋所成立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心。2018年海洋所、烟台海岸带所两所支撑部门实现整合。
今天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自此,海洋所形成了“7+7”的研究支撑体系,7个研究室分别为: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心,7个支撑部门分别为:学会联合办公室、文献信息中心、海洋科学考察船运行管理中心、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海洋大数据中心、海洋观测网络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