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深耕海洋70年】2020年第3期:健康海洋 守“土”有责

2020-03-30  |  【      】  |  【打印】 【关闭

  记者 冯丽妃 廖洋 

  对俞志明来说,今年1月10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当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等完成的“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获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他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上台领奖。

  “这说明国家对我们的成果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近日,海洋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俞志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这项由他带领的团队提出的创新技术被称为近海赤潮的“灭火器”,不仅在中国近海广泛应用,还被美国、智利和秘鲁等国家引入,为全球近海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不止于此。七十载潮起潮落,从建所至今,海洋所的生态与环境人伫立潮头,面向国家需求、立足国际前沿,从监测海洋生态环境到治理海洋生态灾害,从提出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到建设现代化的海洋生态牧场,从勇探南北极到挺进西太平洋深海,用一个个开拓性的成果书写着科技“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

  浪里逐梦,峥嵘岁月展风华 

  谈起我国最早的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今年86岁的海洋所退休研究员王荣提起两件事。一件事是海洋所诞生后不久,海洋所老一辈科学家1953年在烟台威海鲐鱼渔场开展的调查。另一件事是1957年“金星号”科考船投入使用后,海洋所科学家进行的国内第一次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

  在此基础上,1958年国家组织了首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海洋所等60多个单位通过协作,从北到南,先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为我国海洋生态及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海洋科学发展迎来了春天。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酝酿南极科考之时,以磷虾资源考察为重点的最大的国际南极研究计划BIOMASS也在展开。经海洋所科学家建议,我国首次南极科考中的南大洋考察便是“以磷虾生态为重点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这次考察成果斐然,1987年完成的《南大洋考察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它也为此后我国南极科考中海洋所深入南大洋研究闯出新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近海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日益受到关注。1988年海洋所组建了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室,1993年又在原有无脊椎动物室等基础上成立了海洋生态学研究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在建制上正式纳入海洋所的研究系列。

  2001年,借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东风,海洋所将上述两个研究室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从此,该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以海为业,“蓝色国土”写文章 

  海洋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有一个梦想:建设现代化的海洋牧场,让中国的大海变得更加蔚蓝、富饶。

  把海洋建设成巨大的“蓝色粮仓”,这是我国几代海洋学人的梦。早在上世纪60年代,海洋所的奠基人曾呈奎就提出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的概念。

  不同于传统的海水养殖和美日韩的海洋牧场,“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因‘海’制宜,将渔业持续产出、旅游产业和海上清洁能源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举多得”。杨红生解释。

  为此,杨红生带领团队突破了海草床自然生境修复和人工生境营造新技术,实现了关键物种资源从生产型恢复到生态型恢复的跨越,创新集成了海洋牧场资源和环境的“可视、可测、可报”关键设施与技术,实现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信息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近海赤潮、绿潮、水母灾害频繁暴发,给海滨渔业、旅游和滨海核电站等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室的研究人员对此一一展开攻关,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蓝色国土”上。

  海洋所研究员孙松一直试图从生物海洋学和海洋生态系统角度研究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的问题。他组织不同学科的科学家针对青岛海域出现的浒苔暴发联合攻关,实施了提前40天预报综合防控策略。他与团队有关我国大型水母暴发机理等研究成果,被《科学》和《自然》杂志撰文评述,并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不仅如此,孙松和团队还在国际上首先证实南极磷虾在自然环境下存在负生长,提出利用磷虾负生长监测南大洋环境变化,得到国际认可。

  海洋所的生态环境人还挺进西太平洋深处,系统阐述了热液和冷泉等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阐明了连接西太平洋和东海陆架区的黑潮分支对我国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

  继往开来,务实前行谱新篇 

  海洋观测数据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目前物理海洋观测有很多手段,但是化学和生物手段相对缺乏,孙松的梦想是通过“两滴水”诊断海洋的健康状态:“一滴水”获得海水的化学特征;“另一滴水”获得水体中的海洋生命信息。

  如今,海洋所生态研究队伍越来越大,装备越来越多,探索的深度越来越深,向外走得越来越远,但孙松表示,未来还需要持续的支持。“相当于一个热气球飞起来了,但持续飞行是要不断加热的,否则很危险。”孙松坦言。

  当前,海洋所正在牵头中科院内的兄弟单位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其中“健康海洋”是该中心三大核心科研方向之一。这让海洋所海洋生态学再次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这个时代,更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淡泊名利、勤勤恳恳地做科研。”杨红生说。

  俞志明表示,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不仅需要学科交叉,而且还要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如信息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等,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这都意味着这个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要继续“练内功”。

  继往开来,俞志明希望,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能够继续满足国家需求,立足国际前沿,守护海洋健康。

  《中国科学报》 (2020-03-30 第3版)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备案证号:37020020060875号
地址:青岛南海路7号 邮编:266071 邮件:iocas@qdio.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