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我国首次实现3000米水深数据实时传输

  新华社青岛12月30日电(记者徐冰)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正在西太平洋执行科考任务的“科学”号自11月26日起航以来,已对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8套深海潜标进行了数据实时化传输升级,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深海3000米水深温度、盐度和三维流速连续数据的实时回传。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介绍,在去年实现1套潜标深海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的基础上,本航次实现了从1套到组网,从1000米到3000米水深的深海数据实时化传输,这将显著提升我国对西太平洋海域海洋动力状况的实时监测能力,为探索深海奥秘、海洋环境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据了解,海洋实时观测数据长期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用于观测水下和深海数据的潜标只能每年回收一次,无法像卫星遥感和浮标那样获得实时数据。这是因为潜标最上面一个浮体距离海平面还有四五百米,这些数据无法穿透海水传输到卫星上。

  王凡说,在去年年底的航次中,科考队员对西太潜标观测网的传输手段进行了改造。科考队员在水面上放置了一个数据实时传输浮体,它与潜标通过无线和有线两种方式连接。潜标将数据传输给浮体,浮体发射到卫星上,卫星再反馈回陆地。这些数据包括潜标状态以及海水流速、流向和压力等。

  “科学”号将在完成科学观测网维护升级任务后,将于2018年2月返回青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