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建海研究员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

  近日从国际甲壳动物学会(The Crustacean Society,TCS)理事会获悉,该会授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建海研究员2017年度“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The Crustacean Society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Research, TCSAER)”。授奖仪式将于20185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甲壳动物学大会上举行。

 

相建海研究员工作照 

  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1982年设立,是终生成就奖,授予长期从事甲壳动物学研究并取得举世公认成就与贡献的个人。自设立以来,先后有29位国际著名甲壳动物学家荣获该奖项,如:国际著名海洋十足类学研究专家,引领国际真虾类研究长达70年的美国施密森研究院国家自然博物馆F.A.Chace, Jr.博士(1985年获奖)国际著名甲壳动物形态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家,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R.R.Hessler博士(1997年获奖)从获奖者所在的国家分布看,绝大多数获奖者来自欧美,亚洲仅有3名科学家获奖,中科院海洋所占了2名(2007年授予刘瑞玉院士,2017年授予相建海研究员)。 

  相建海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曾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甲壳动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在甲壳动物遗传学和免疫学研究及其在遗传育种和病害控制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迄今为止以甲壳动物为主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他引4000余次,h-index=36;出版专著8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得2项新品种国审证书。

相建海研究员在养殖基地

  相建海研究员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甲壳动物细胞遗传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他带领的团队首先在国际上攻克了虾类染色体操作的相关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培育出对虾的三倍体,并系统研究了对虾三倍体的生物学特点,为虾类细胞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自90年代起相建海倡导开展了对虾的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对虾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等组学技术体系,构建了目前国际上唯一的对虾BAC基因组文库,为对虾基因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国际上率先破译了对虾复杂基因组,为阐明对虾的繁殖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理学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建海研究员针对水产养殖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连续申报、主持了2个水产病害防治机理的973项目,对水产病害尤其是对虾发生机制机理及免疫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较全面地诠释了对虾应答病原感染的分子机制和主要调控通路,为对虾病害控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建海研究员针对对虾良种匮乏的突出问题,倡导将现代分子标记技术用于指导对虾的遗传育种。从2001年开始,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培育了生长快、抗逆性强的两个凡纳滨对虾新品种,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除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外,相建海研究员还对推动中国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参与863海洋领域早期立项的研究,为国家海洋生物工程发展献策。海洋863立项伊始,他主持了首个启动的海洋生物技术重大专项,并曾担任国家海洋领域863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和863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承担了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编写,组织编写了“十一五”资环领域高技术战略报告,对我国海洋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建海研究员在推动国际海洋生物工程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曾担任国际甲壳动物学会两届理事和学会亚洲协调人,于2003年、2006年和2015年三次被聘为联合国FAO/WHO咨询会议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国际资源委员会(IRP)会议专家;主持承办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为扩大和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工程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建海研究员本次获奖,不仅是对他本人在甲壳动物学学术研究中重要成果的褒奖和作为本领域领军人物的肯定,也是对我国广大甲壳动物学研究工作者的鼓舞和勉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