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1月31日,“科学”号科考船圆满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青岛母港。海洋所所长王凡,科考船运管中心、科研处、国际合作办、相关课题组工作人员及部分科考队员家属等到码头迎接。
“科学”号完成西太科考任务胜利归航
本航次历时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是“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时间最久的一个航次,并于航次中间靠泊密克罗尼西亚波纳佩港补给。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期盼父亲回家过年的科考队员子女
潜标布放准备
本航次的重大突破之一是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航次的另一项重大突破是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1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科考人员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
潜标实时通讯浮体回收
潜标布放夜间作业
工作人员回收浮标用玻璃浮球
工作人员回收浮标
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海洋大科学中心高端用户项目、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和问海计划项目的联合支持下,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5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稳步提升。具备数据实时传输功能的潜标套数、设备深度、设备密度逐步增加,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幅度提高。观测网内的20套深海潜标、4套大型浮标共千余件观测设备已经稳定获取连续4至5年的观测数据,不断刷新我国观测网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时间记录。观测网内观测平台更加多样化,既包含了实时潜标和实时浮标等固定观测平台,也包含了剖面浮标和船载移动观测平台等,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的全覆盖,并建立了实时观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应用平台,服务国家深海科学研究、气候预报预测和海洋环境预报的能力显著增强。
航次全体船队员合影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