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多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近日,2019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正式公布,海洋研究所3项成果获得表彰,其中,王凡等完成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与变异的关键过程和气候效应”荣获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富花等完成的“对虾先天免疫体系的分子机制解析”、孙松等完成的“中华蛰水蚤生活史策略研究”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与变异的关键过程和气候效应”项目介绍:该项目清晰刻画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三维热盐和环流结构,梳理了暖池主要水团的分布和形成过程,在暖池核心区域发现了新的水团“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定量给出了暖池次表层热盐低频变异特征,厘清了风生环流、中尺度涡旋、湍流混合等关键海洋动力过程对温盐变异的作用;揭示了暖池盐度变异对ENSO循环的重要影响,发展了考虑盐度反馈过程的新型厄尔尼诺同化预报系统,显著提高了对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技巧;指出了暖池海温变异对东亚季风和我国气候的影响,特别是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中暖池海温升高导致我国南方秋季干旱的具体过程。这些成果有效提升了对暖池温盐结构、变异机理和气候效应的认知水平和预报能力。项目出版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140篇,有效推动了我国发起的国际“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计划的实施,为巩固我国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和气候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虾先天免疫体系的分子机制解析”项目介绍:该项目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并瞄准国际学科前沿,以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对虾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对虾养殖产业面临的种质退化、病害严重等问题,创新性地开展对虾免疫防御体系的分子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建立了对虾分子免疫学研究技术体系,制备了首张对虾中密度cDNA芯片,进行了WSSV潜伏感染和急性感染期中国对虾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研究了对虾应答细菌、病毒感染和环境胁迫的分子机制,提出“免疫稳态”在对虾先天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勾勒出对虾先天免疫中体液免疫和免疫稳态的框架图,完善了甲壳动物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开发了具有明显抗病作用的多肽和分子标记,对对虾病害防治和抗病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该成果共发表SCI论文68篇,不仅为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的理论提供了新认知,也促进了对虾免疫防治途径的应用开发。
“中华蛰水蚤生活史策略研究”项目介绍:中华哲水蚤是黄东海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关键种,其种群数量变动会直接影响到该海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和渔业资源的变化。该项目通过大量海上调查和受控实验,结合同位素标记、分子生物学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从生物/物理耦合研究入手,深入揭示其生活史策略与环境变动之间的关系,是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由现状描述向过程解析发展的重要标志。该研究首次提出温带浮游动物的度夏机制;从营养收支角度揭示了生活史关键阶段的营养调控机制,阐明了其适应春、秋季浮游植物水华的不同摄食策略;在对摄食、生殖和死亡过程关键参数精确量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其种群动态的模拟和预测。研究成果对解释浮游动物在海洋碳循环和渔业资源补充过程中的作用有重要借鉴意义。项目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发表SCI论文50余篇,成果论著被他人总引用1700余次,极大提升了我国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地位。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