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刊发海洋所成立70周年纪念特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0年在青岛成立,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在海洋所成立70周年之际,《自然》杂志刊登了海洋所所庆纪念特刊,所长王凡在《自然》专访中分享了研究所的建设历程、定位及未来发展的愿景与规划。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
海洋所是在何种契机下成立的?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现代海洋学研究在国内几乎一片空白。为开展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替后续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在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和曾呈奎的建议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并在1959年扩建为现在的海洋所,成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摇篮。建所初期,海洋所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参与了《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为中国海洋科学和海洋事业的长期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您如何解读海洋所的独特发展定位?
海洋科学与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有别于大学和政府的海洋管理机构,海洋所坚持使命导向的科学研究,面向海洋领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综合研究。海洋所的发展定位是:致力于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立足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拓展深海探索的先导性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和原创性成果,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机构,在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海洋所是如何以其科研成果服务社会需求的?
海洋所坚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立足科技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就坚持西太平洋环流研究,后来发起了我国海洋领域首个大型国际合作计划——“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以提高人类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的认识。我们在《自然》、《科学》发表的有关洋壳俯冲的研究,改变了学界对于地震成因的一些传统观念。
海洋所的研究还揭示了近海生态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趋势,研发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等绿色环保技术,以保护海洋环境,相关产品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我们开发的水体治理、溢油修复和海洋牧场技术极大帮助了污染治理以及海洋生境修复。我们还解析了海洋环境微生物腐蚀机理,创新了腐蚀防护技术。
引领中国海水养殖的三次产业浪潮,海洋所在海带、对虾、扇贝养殖方面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是科学技术惠及民生的典范。围绕我国海洋生物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迫切需求,突破基因组解析、种质创新、健康养殖、绿色加工等关键问题和技术瓶颈,提振了整个海洋生物产业。
您对海洋所的未来发展规划是什么?
海洋研究依赖大型基础设施的支持,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顺应中国科学院发展“大科学”的计划,海洋所正在建设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依托我们的海洋科研平台,尤其是“科学号”科考船等科技基础设施,我们布局了“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健康海洋理论与技术应用”、“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等核心研究方向,并积极促进中科院海洋所和烟台海岸带所两所的融合。这将帮助解决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健康、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等重大问题。我们还开办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以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海洋大科学中心的资源平台是如何支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
海洋大科学中心特别重视海洋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海洋基础设施平台集群:以 “科学号”为核心建设中科院海洋科考船队运行管理平台;构建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和海洋大数据中心;不断完善面向各类海洋样品的系统分析测试平台;启动“海洋生态系统模拟设施”预研。通过提升中心平台支撑服务能力,满足海洋“大科学”时代的多元化需求。
例如,在“印太多圈层相互作用”方向,我们依托海洋大科学中心的多平台资源,组织团队面向环流、气候变化、板块俯冲、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展了跨学科协同攻关。
利用海洋大科学中心的建设,我们也努力集聚共建单位的优势力量,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领域组建交叉研发集群。我们遴选优质研究成果,疏通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连接,以实现成果落地转化。目前,海洋大科学中心设置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端用户项目,已集聚了不同学科的专家,开展联合研究和成果转化示范。
海洋综合观测网络的建立有哪些意义?
建设海洋综合观测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长期变化的相关参数。作为海洋大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之一,海洋观测网络综合了海洋所和海岸带研究所“四站四网”,基本形成了覆盖典型河口、海湾、近海和西太平洋的观测体系。长期综合观测将有利于深入研究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演变和效应。
您是如何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
海洋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全球合作。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坚持全球视野,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在NPOCE计划的基础上,海洋大科学中心还将围绕海洋生命、海洋环境、全球变化等领域,倡导设立新的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持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
此外,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我们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合作。海洋大科学中心将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打造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国际化平台。
《自然》官方网站同步上线了海洋所成立七十周年所庆纪念专题: www.nature.com/collections/iocas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