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多项成果参加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展览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共分总序、百年回望、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重大专项、农业科技、社会发展等12个展区。通过1300多件实物、200多件模型等,集中展示“十三五”以来,全党全国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科院海洋所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赤潮应急处置技术、全球海洋环境变化数据产品、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针等多项成果分别以沙盘模型、实物、展板、视频等形式参展。
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简介:
海洋所联合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针对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局部环境恶化、渔业产业亟待转型升级等关键问题,坚持创新“生态、精准、智能、融合”的发展理念和“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的建设原则,以海草(藻)床、珊瑚礁修复和生态礁体建设为基础,突破南北方典型海域生境营造和优化新技术,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跨越;以优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重点,突破了以承载力评估为基础的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增殖技术,实现了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的跨越;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突破了海洋牧场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技术,实现了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的跨越。系统开展了海洋牧场原理认知、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构建了海湾型海洋牧场和岛礁型海洋牧场,制定了国家、行业、地方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了海洋牧场企业发展与渔民收入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引领支撑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为国际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中国样板。
科研人员介绍现代化海洋牧场
赤潮应急处置技术简介:
赤潮是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生态灾害,威胁滨海核电冷源、人类健康和近海生态环境,长期以来缺乏像“灭火器”一样的应急处置技术。海洋所首创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与方法,解决了国际上赤潮治理长期存在二次污染、效率低、不能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赤潮治理技术体系,在我国近海大规模应用,保障了近海核电、养殖、旅游等水域的生态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十三五”期间,该成果走出国门,助力“一带一路”,在美国、秘鲁、智利、新加坡等国家推广应用,被誉为中国制造的“赤潮灭火器”、“国际赤潮治理的引领者”,为全球赤潮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成果2019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作为中国科协首次评选出的全国50项先导技术之一,列入“科创中国”榜单。
科研人员介绍自主研发的赤潮应急处置技术
全球海洋环境变化数据产品简介:
“十三五”期间,海洋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研发的全球海洋环境变化数据产品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大大提升了我国在海洋环境数据领域的影响力。项目自主研发了国际先进的海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系统,形成标准化的海洋环境变化数据产品研制技术体系。研发国内首套、国际领先的长时间序列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系列数据产品,有效提升了国际同类产品的质量并填补中国近海区域空白,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提供了第一手海洋数据。该数据产品目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使用。基于该数据,我国学者自2018年起连续四年,率先在国际上发布上年度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情况。同时,国际上已有超过90个国家的用户使用该数据,被《IPCC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气候状态报告》等20余份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报告使用。
全球海洋环境变化数据产品
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针简介:
深海的热液和冷泉是地球流固界面物质和能量交换最为剧烈的区域,对海洋和地球环境演化影响深远,其孕育的极端生命现象一直被认为是地球生命起源的一种可能,但一直缺乏对其开展原位探测的相关技术手段。海洋所突破了光学镜头不耐高温、强酸碱和防颗粒附着性能差等技术难点,研发了国际首个可以直接插入450°C深海热液喷口的谱系化拉曼光谱探针,对太平洋的马努斯、冲绳海槽,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和南海冷泉区开展了常态化科学应用。首次在南海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在深海热液区发现自然状态下存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气态水;发现全球深海沉积物中甲烷被低估20倍。该产品目前提供给自然资源部对我国深海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区理化环境开展原位勘测,引领了国际深海原位探测技术发展。
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针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