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轮“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组织开展“海上大讲堂”系列活动
近日,正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太平洋共享航次的“科学”轮2301“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利用航渡时间,组织开展了四期12场“海上大讲堂”学术报告活动,来自中科院海洋所、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单位的12名出海船队员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了各自科研成果和出海调查经历等。“科学”轮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参与人员时而认真聆听时而热烈讨论,进行着知识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
“学术大讲堂”活动现场
临时党支部书记、首席科学家汪嘉宁与大家现场讨论交流
“海上大讲堂”活动首先由船长梁喜祥做了《劈波斩浪七十载、栉风沐雨创辉煌》的报告,讲述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创建以来海洋调查船队的光辉历史,分享了老一代海洋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所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并号召本航次全体人员继承和发扬老一代海洋科技工作者“同舟共济、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保障航次任务安全、高效完成。工程技术部高级工程师王传波分享了参与“中山大学”号科考船试航的经历,工程师张洪运分享在“东方红3” 号科考船上的出海经历,航次调查队长曹智勇讲述了在“嘉庚”号和“Investigator”科考船的工作经历,互相介绍了不同科考船设备性能,并重点分析了不同船舶在船舶性能、实验室建设、作业模式、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特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结合在“科学”号科考船上工作的实际需求,分析、对比、查找“科学”号与其他科考船特别是新建科考船在软硬件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积极为“科学”轮调查支撑和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意见建议。
梁喜祥讲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创建以来海洋调查船队历史
王传波分享在“中山大学”号试航经历
张洪运分享在“东方红3” 号上的出海经历
航次队长曹智勇分享在“嘉庚”号和“Investigator”号上的工作经历
北京大学的卢汐、商纪元介绍了同位素示踪方式研究海洋环流的方法,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黄舒元讲述了以汞污染事件的发生、防治及研究前沿为主题的汞的三件事,将严谨、深奥的科学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给大家,并号召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做好大众科学知识普及,以自身行动增加全民科学素养。中科院海洋所的张航讲解自己使用“科学”轮布放潜标获得数据的最新关于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结构和变异的研究成果,精彩讲解不时引起大家阵阵掌声。中科院海洋所的张佩文和周吉浩、厦门大学的李炜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谷挺等青年科研工作者也分享了各自科研成果以及本航次调查工作的目标。参与人员来自不同单位、学科、研究方向,大家认真听讲并根据自己理解提出相关问题,主讲人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并对学科交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科院海洋所张沛文《北冰洋冰脊调制下的内孤立波生成演化及耗散机制》
北京大学卢汐《同位素入门101-海水碳氢氧同位素示踪》
中科院海洋所周吉浩《水团识别》
厦门大学李炜男《黑潮入侵对南海浮游植物的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谷挺《渤海和北黄海N2O分布及其对海洋酸化的相应》
中科院海洋所张航《基于观测的巴新以北深层经向翻转环流》
北京大学商纪元《铍同位素10Be/9Be示踪海洋环流-原理与应用》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黄舒元《关于汞的三件事》
颁发纪念品
科考船是海洋调查的第一现场,也是不同领域科研人员汇聚的前线平台。 “科学”轮“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精心组织,将“海上大讲堂”系列活动打造成为航次期间随船科学家分享科研成果、交流研究动态、交叉科学研讨的平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多次。“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将继续依托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设备优势,以“三联动、三融合”工作方法,做好海洋调查支撑服务工作,保障航次顺利完成。
文/梁喜祥
图/姜金光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