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科教融合——“科学”轮开展海上思政课及海上大讲堂系列活动
为积极践行新时代“大思政课”教育理念,近日,“科学”轮2405航次“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在执行北坡海山调查任务航次期间,利用航渡、避风间隙,组织开展了 “海上思政教育大讲堂”和“海上学术大讲堂”系列活动。
临时党支部组织全体科考队员依次参观驾驶室、船载实验室、综合仪器室、CTD作业处、后甲板ROV作业处、机舱等场所,各部门负责人讲解了所属设备的功能、性能与操作让队员们对“科学”轮的整体构造有全面的认识,深入了解了其在深海探测中的强劲实力,进一步激发了队员们对 科学“科学”轮这一大国重器的自豪感和对我国深海探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观“科学”轮
“海上学术大讲堂”是“科学”轮在海上科学考察期间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航次“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精心策划组织了“海上学术大讲堂”系列活动。科教融合,“科学”轮“海上大讲堂”活动也陆续开展。船长陈修峰做了《海浪的成因及分析》的报告,为大家介绍了海况的相关知识,结合海况进行了实时的分析和讲解。队长徐雨博士后做了《深海‘花园’大探秘》的报告,为大家科普了珊瑚的相关知识,为大家展示了本航次采集的新鲜样品。队员代晟助理研究员以《浮游生物的‘海山效应’》为题,通过分析卡罗琳海山浮游植物及卫星数据,探究海山长期存在海山效应的证据及潜在机制。队员骆正朴硕士研究生以《斜压Rossby波叠加导致赤道太平洋中深层季节上传信号》为题,以潜标数据和模式数据结合,解释赤道西太平洋中深层存在相位向上传播的季节性信号的机制。队员杨娜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微生物代谢与海底铁锰结核的形成》的报告,发现微生物通过代谢、氨基酸合成以及光生长耦合调控锰矿形成。队员徐涵博士后做了题为《鱼类对深海环境的适应与演化》的报告,介绍了主要的深海鱼类区系,通过对马里亚纳海沟狮子鱼和深海鳗鲡的形态学、基因组学、脂质组和蛋白质组等的研究对深海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新视角。队员潘俊潼博士做了《海洋微生物诱导碳酸盐矿化机制的研究》的报告,基于EPS氨基酸组分分析,探讨微生物在不同Mg/Ca比下诱导碳酸盐的特征及成因机制。队员钟国荣博士后做了题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全球大洋酸化进程研究》的报告,基于逐步前反馈神经网络插值算法,构建了全球大洋0-2000 m海水pH格点数据产品,并结合本航次数据分析了北坡海山的pH变化。
海上大讲堂
海上科学考察作业活动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实践性,开展海上思政课及海上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将思政教育同科研大讲堂紧密结合,以一种更生动鲜活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海上科学考察工作和生活中,为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打造一个相互交流和分享的科研平台,有助于推动不同研究方向的合作,促进海洋科学的发展。
“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将继续依托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设备优势,以“三联动、三融合”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党政与思政工作、思政教育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做好海洋调查支撑服务工作,为科学家们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新一代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科技人才。
文/徐雨、孟庆超
图/徐雨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