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思想主阵地 唱响青春主旋律——“科学”号“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开展海上思政教育系列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升新时代“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增强国家意识和海洋意识,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科学”号2505航次“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利用科考船海洋调查一线的特殊环境,以“守好思想主阵地,唱响青春主旋律”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海上思政教育系列活动。

思政铸魂:从“隐姓埋名”到“深蓝逐梦”

八一”建军节之际,“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开展了意识形态教育,通报了目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态势及风险动向,引导激励全体人员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临时党支部书记姜金光同志以《黄旭华——隐姓埋名为国防》为题,深情讲述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亲自参与深潜试验的感人事迹。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磅秤攻克尖端技术难题,最终让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黄院士的一生是‘许国’精神的缩影,他‘潜在水下’的品格,正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标杆。”

组织委员、船长乔鑫讲述了海洋所及科考船队的发展历史,童第周、曾呈奎、毛汉礼、刘瑞玉等一个个名字由于一座座丰碑伫立,老一辈海洋科学家们奉献、协同、登攀精神的科学家精神,激励了年轻一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践行科技报国使命。

技术赋能:从“大国重器”到“操作指南”

为增强航次科研人员对大国重器“科学”号的了解,临时党支部组织了参观讲解和学习交流活动大副王成与大管轮潘广磊分别围绕“驾驶台航海通导设备操作与管理”“机舱设备运行与操作”展开实操教学。王成结合动力定位、雷达等设备维护要点,详细演示了如何利用通导设备进行科考作业;潘广磊则以机舱配电板为例,强调“安全检查、静负荷测试、动负荷测试”等关键环节对保障船舶动力系统的重要性。王成在驾驶台上特别提醒,“设备维护要像黄旭华院士攻克技术难题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实验室主任陶泽丹聚焦实验室设备的“精准操作与创新应用”,结合“科学”号船载实验室在深海探测中的实际案例,介绍了样品处理、数据分析等技术流程。他提到,“科学”号作为“大洋移动实验室”,其支撑设备性能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精度,“我们既要掌握操作技能,更要在实践中探索设备的极限应用场景。”通过参观和学习交流,增强对国家科技发展成就的自豪感的同时,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也增强了大家永攀时代科技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前沿探索:从“极地科考”到“水下通信”

海上大讲堂”是“科学”号在海上科学考察期间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也是思政教育小课堂同科研现场大课堂紧密结合的创新平台,航次首席科学家韩云峰以《我的北极航次》为切入点,分享了在极端环境下开展海洋观测的经历。他展示了北极海冰消融、无人机遥感等珍贵数据,并强调“极地科考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实践”。北京理工大学赵晴晴与青岛海舟科技吕超带来的科普讲座成为课堂焦点。赵晴晴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的水下声通信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团队在无差错声学数据传输方向的研究,通过自适应系统和迭代纠错技术破解了深海通信难题。吕超则以第三代波浪滑翔机为例,展示了这一“无需燃油、超长续航”的无人航行器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是科研成果,更是我们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的‘硬核武器’。”吕超的讲解引发了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热烈讨论。

党建引领:从“思想共鸣”到“行动共识”

此次海上思政教育系列活动是“科学”号临时党支部落实“三联动、三融合”工作方法的生动实践。通过将思政教育与科研业务深度融合,既强化了“听党指挥、服务国家”的政治自觉,又提升了团队的专业素养。“这些思政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手中的设备不仅是科研工具,更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武器’。”青年队员秦梦媛在课后分享中表示,“我们将以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榜样,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答卷。”

此次活动将思政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党建与思政同频共振、互促共进。通过“理论+技术+案例”的多维教学,激发全体人员投身海洋科技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建成科技强国、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凝聚力量。“海上堡垒”临时党支部将继续依托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设备优势,以“三联动、三融合”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党政与思政工作、思政教育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做好海洋调查支撑服务工作,为科学家们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新一代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科技人才。

文 孙龙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