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建立互花米草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助推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东营市政府,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科研攻关及工程示范,治理成效显著,成果被评估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科技支撑。
互花米草原产北美大西洋沿岸,是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具有极强的耐盐、耐淹和繁殖能力。上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作为固岸护坡植物被引种到山东沿海,但近些年来,互花米草呈爆发式扩张,影响本地原生植物物种,降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阻隔湿地水文连通性,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局部崩溃,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成为制约山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灾难之一。加快互花米草的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近几年,互花米草在青岛滨海湿地的分布也呈快速增长趋势,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丁字湾等区域,其入侵已严重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牵头制定印发《青岛市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市互花米草“三年消除期”。为了更科学合理地治理互花米草,11月4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王晓训率各区市互花米草防治负责人赴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进行考察调研,与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互花米草防治科研团队、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李超伦、东营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委书记许冬霞、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耿沛华等参加调研交流活动。
调研座谈会现场
会上,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站长韩广轩介绍了分布现状、入侵机制、治理技术等。韩广轩表示,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科研团队摸清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分布现状与入侵机制,提出滩涂高程是互花米草向陆扩张的主要限制因子。种子的有性繁殖在远距离扩散中起主要作用,而新入侵的孤立互花米草斑块主要依靠根茎的无性繁殖扩展。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分布
科研人员进行互花米草野外采样
在弄清分布现状与入侵机制的基础上,团队探索建立了不同潮滩位的互花米草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包括“贴地刈割”、“刈割+翻耕”、“刈割+梯田式围淹”等方法。该技术体系以物理防治为主,对环境扰动小,治理后有利于本地物种恢复。由于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成本低,治理效果好,不同方法的一次性灭草效果均超过90%。研发了潮间带简易高效的生态围堰工程技术,并开展机械化工程治理实践,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建立了100亩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这也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推广治理面积2000亩。连续4年的跟踪监测表明,示范区内没有再出现互花米草;同时由于示范区内营造了浅水生境,本土海草得以自然恢复。
示范区互花米草治理过程
示范区互花米草治理完成效果
依托该技术模式,2020年5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批山东省互花米草治理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承担了该项目的技术规程编制工作,并编制了《东营市互花米草治理方案》,参与编制了《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实施方案》,为全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王晓训表示,未来三年,青岛市将按照《防治实施方案》,依托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成功治理经验,逐步对胶州湾、丁字湾等开展护花米草综合治理工作,打赢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