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研究发现北赤道潜流季节内变异的三种典型过程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王凡团队在北赤道潜流季节内变异过程的结构特征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 

相关成果图片

  通过在北赤道潜流核心纬度处布设的潜标观测,发现北赤道潜流次表层区域(温跃层之下,sub-thermocline)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异特征,但囿于观测局限,对形成该变异的海洋过程认识不清。该研究基于再分析资料,认为在该区域存在三种典型中尺度(季节内变异)过程:波(wave),波-涡偶极子(wave-vortex dipole)和涡(vortex指的是次表层Rossby波,其最大可能为二阶斜压Rossby波;“涡”指的是单核心的次表层中尺度涡旋;“-涡偶极子由一对旋转方向相反的涡旋构成,同时具有类二阶斜压Rossby波和类偶极子的次表层涡旋特征。这三个中尺度过程的发生率分别为10%20%70%,其水平尺度都在400公里左右,且其诱导的水平流速都在次表层强化,同时向上和向下快速衰减。这是首次在NEUC区域发现-涡偶极子结构,进一步研究证实其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类二阶Rossby波引起的斜压不稳定波,能量主要由斜压不稳定提供。 

  该研究由海洋所刘传玉研究员、冯岭博士、王凡研究员、厦门大学刘志宇教授和德国汉堡大学Armin Kohl博士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1GL09723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