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研究揭示次表层涡与台湾以东黑潮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于非研究团队在次表层涡与台湾以东黑潮相互作用的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
黑潮作为北太平洋一支强劲的西边界流,对北太平洋气候和水文变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黑潮流经的台湾以东海域,是大洋中尺度涡活跃的区域之一。前人针对中尺度涡与黑潮相互作用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次表层涡对黑潮影响的研究还未展开。次表层涡有别于常规的中尺度涡,其涡旋核心(温度异常、盐度异常以及流速核心)通常位于100m-1000m的海水次表层。开展次表层涡与黑潮相互作用的研究,对认识黑潮次表层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调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次表层反气旋涡对黑潮垂直结构影响示意图
于非研究团队基于2014年十月台湾以东23°N断面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水平尺度约470km的次表层反气旋涡(Nan et al., 2017)。根据次表层涡温盐流特征分布,研究人员设计了次表层涡的识别方案,使用OFES模式数据对北太平洋次表层涡进行了识别追踪,发现次表层涡在北太平洋广泛分布(Xu et al., 2019)。基于对次表层涡的研究积累,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明确了次表层反气旋涡(subsurface anticyclonic eddy, SAE)到达台湾以东黑潮的概率;揭示了次表层反气旋涡对台湾以东黑潮垂直结构影响的机制,在次表层反气旋涡的作用下,黑潮流速核心出现在次表层;证明了次表层反气旋涡的出现,会导致黑潮流幅和流速增加,黑潮流量因此大幅增加(Wang et al., 2022)。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海洋所博士后王然,联合通讯作者为于非研究员和南峰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Wang, R., Nan, F., Yu, F., & Wang, B. (2022). Impingement of subsurface anticyclonic eddies on the Kuroshio mainstream east of Taiw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2JC018950. 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8950.
Xu, A., F. Yu, & F. Nan (2019). Study of subsurface eddy properties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based on an eddy-resolving OGCM. Ocean Dynamics, 69(4): 463-474.
Nan, F., F. Yu, C. Wei, Q. Ren, & C. Fan (2017). Observations of an extra-Large subsurface Anticyclonic Eddy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Research & Development, 7: 234.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