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研究探明黑潮延伸体海区中尺度涡引起的次表层涩度异常现象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在黑潮延伸体(KET)海区中尺度涡引起的次表层涩度异常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中尺度涡旋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海洋现象,是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温度、盐度变率的重要来源。中尺度涡旋引起的次表层变率主要来自“起伏模态”(“heaving mode”)和“涩度模态”(“spicing mode”)。“起伏模态”产生自涡旋引起的等密度面的起伏,而“涩度模态”来自涡旋引起的沿等密度面的运动。黑潮延伸体位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和副极地环流的交界处。其北侧是通风较好的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具有低温、低盐、较高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的特性。其南侧的NPIW水龄较老,高温、高盐、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较低。该区域涡旋活动强烈,然而学界对该区域涡旋引起的等密度面上的涩度异常的特征、机制及其对NPIW性质变化的作用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聚焦该区域中尺度涡旋活动及其在等密度面:26.3 - 26.7 上引起的温度、盐度异常现象(涩度异常现象)。结合涡旋追踪数据集、Argo剖面数据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揭示了一系列重要现象和机理。使用涡旋追踪数据集,研究发现气旋涡(CE)和反气旋涡(AE)分别倾向于在KET急流的北部和南部聚集。受平均流影响,这些涡旋半径大(CE: 61.94 km, AE: 68.05 km),东西方向运动微弱,但南北方向运动显著(CE: 0.35 cm s-1向南,AE: 0.66 cm s-1向北)。使用Argo浮标数据,发现在26.3 - 26.7 上,CE(AE)导致的平均温度和盐度异常为-0.25 (0.06 )和-0.05 psu(0.01 psu)(图1)。研究揭示了该涩度异常主要受控于两种机制。一种是涡旋通过裹挟水体运动产生涩度异常,该机制通过对比涡旋经过位置和涡旋初始位置的盐度差与Argo观测的涡旋内盐度异常得到验证。另一种由锋面弯曲产生的准静止曲流涡(meander eddies)引起(图2),该机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对照实验得到验证。这两种机制产生的涩度异常对NPIW水团产生不同影响。使用数据拟合与重构技术,证实了移动涡旋引起温度、盐度异常的逐渐累积,形成驱动水体的跨KET锋面交换(图3)。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曲流涡通过改变锋面的位置,进而产生涩度异常,引起NPIW水团性质的再分布。然而,这些曲流涡引起的异常并不促进水体之间的热量和盐分交换。
虽然深度坐标上中尺度涡旋引起的温度和盐度变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涡旋引起的等密度面上的变化鲜有研究,该研究深入了学界对中尺度涡旋引起的温盐变率的认识。为等密度面上的温盐变率的气候模型模拟提供了观测基准。
该论文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博士后律明坤、通讯作者王凡研究员、合作者李元龙研究员共同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青年基金的资助。
文章信息:
Lv, M., F. Wang, and Y. Li, 2023: Eddy-Induced Subsurface Spiciness Anomalies in the Kuroshio Extension Region. J. Phys. Oceanogr., 53, 2893–2912, https://doi.org/10.1175/JPO-D-22-0254.1.
图1 中尺度涡旋引起的沿密度面的温度、盐度变化。气旋(a,c)引起的温度(a)、盐度(c)异常,反气旋(b,d)引起的温度(b)、盐度(d)异常
图2 曲流涡引起的沿密度面盐度变化示意图。气旋(a,c)引起的盐度(a)、盐度异常场(c),反气旋(b,d)引起的盐度(b)、盐度异常场(d)。黑色曲线代表KET流轴。
图3 脱落涡旋产生的沿密度面的盐度异常。(a)气旋,(b)反气旋,(c)气旋与反气旋之和,(d)时间序列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