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全球气候变化下深水岩礁生境鱼类的适生区变迁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环境与生态学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Top期刊1区,IF=7.7)在线报道了海洋所在未来气候变化对深水岩礁生境石鲷属鱼类物种适生区分布变动影响,以及种间生态位叠加竞争研究方面的最新结果,为理解海洋深水鱼类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视野。

全球变暖正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往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已显著影响中上层鱼类的分布和数量,海水温度上升、海洋酸化和海冰减少改变了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影响其迁徙和繁殖行为。与此同时,对深水底栖鱼类的研究相对不足,亟需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海洋所李军研究团队以生活在20米以深水域的恋礁性石鲷属鱼类为研究对象,运用物种分布模型(SDM)和生态位评估模型(ENM),研究了7种石鲷属鱼类在末次冰期、当前以及未来适生区分布以及质心转移差异,全面分析了不同CO₂排放情景下全球气候变化对石鲷鱼类适生区分布波动的影响。

深水石鲷鱼类适生区驱动及生态位叠加研究设计

研究发现,石鲷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三大热点适生区分别位于印太交汇区、南非莫桑比克海峡两岸以及南美西海岸,初级生产力、离岸距离、盐度以及温度影响其物种分布的主效环境因子,其综合贡献率超过了85%。研究首次发现相较于末次冰期当前环境条件下南非莫桑比克海峡呈狭域分布的岬石鲷(O. conwayi)、罗氏石鲷(O. robinsoni)和皮氏石鲷(O. peaolopesi)适生区发生显著的收缩事件,收缩比例高达5.7%至39.9%。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未来不同CO₂排放模式下(2050s~2100s RCP26/85),在全球区呈广域分布的条石鲷(O. fasciatus)、斑石鲷(O. punctatus)、眼带石鲷(O. woodwardi)适生区波动较小,且分布质心转移距离短未发生显著的极向迁移,揭示深水底栖鱼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耐受性更强。生态位叠加评估结果发现位于南非海域的岬石鲷(O. conwayi)与罗氏石鲷(O. robinsoni)生态位重叠度高达71.5%,生态位重叠面积为128,067.2km²,狭域种间生态竞争激烈;在全球呈广域分布条石鲷(O. fasciatus)和斑石鲷(O. punctatus)适生区与其他石鲷鱼类适生区分布的重叠率高达86.43%,且两者在印太区域存在强烈的种间生态位竞争(I = 78.0%),生态位重叠面积高达3,122,266.0km²。适生区分布及变迁结果和生态位叠加评估结果显示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为石鲷属鱼类潜在的起源地。上述发现不仅对理解深水石鲷属鱼类的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海洋生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同CO₂排放情景下石鲷鱼类适生区分布及其波动趋势

过去、现在及未来石鲷鱼类分布区质心转移及种间生态位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文章第一完成单位,硕士研究生陈少华和肖永双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肖永双副研究员和李军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前沿交叉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海水鱼体系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目录:

Shaohua Chen#, Yongshuang Xiao#*, Zhizhong Xiao, Jun Li*, Angel Herrera-Ulloa. Suitable habitat shifts and ecological niche overlay assessments among benthic Oplegnathus specie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 252:119129.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4.119129.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4.119129.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