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探究苏北浅滩海域生态灾害背后的驱动因子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3日讯 传统观点认为冬季西南黄海(也称作苏北水域)存在顺风南向的沿岸流,但近年来的研究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近日通过对江苏沿岸人工建筑上短滨螺的新形成种群进行溯源分析,进一步确认冬季苏北沿岸流逆风北向的观点。
论文通讯作者海洋所研究员刘进贤说,短滨螺是典型的冬季低水温繁殖的岩相潮间带生物,且幼体具有几个周随波逐流的浮游生活期。自然状态下,长江三角洲沿岸都是潮间带浅滩,因此并不存在适合短滨螺生存的岩相潮间带生境。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带来的码头、防浪堤坝等建设,这些人工建筑带来了岩相生境,短滨螺等岩相潮间带底栖海洋生物的浮游幼体在洋流的扩散下在这些人工建筑上形成了新的种群。
刘进贤课题组通过分子生态学的手段追溯了江苏沿岸人工建筑上短滨螺新种群的来源,进而探讨苏北水域沿岸流的流向和范围。“因为苏北沿岸短滨螺新种群在外观形态上没有区别,因此选择高分辨率的分子标记可有效地对新形成种群开展溯源分析。” 刘进贤介绍,研究发现,江苏沿岸人工建筑上的短滨螺新种群以北纬33.5度为界产生了分化,北纬33.5度以南苏北浅滩上的种群来源于长江口以南的自然种群,以北则来源于北方自然种群。
该研究结果支持近年来冬季苏北沿岸流为逆风北向流的结论。前期物理海洋学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苏北近岸水域表层水体在冬季受东亚季风影响,但整体上仍是逆风北向的状态。进一步数值模拟显示,苏北北向沿岸流发端于长江口,且向北延伸至位于北纬33.5度左右的废黄河口南侧水域。正是在该北向沿岸流的传输作用下,短滨螺的浮游幼体得以在冬季逆风北上,向北迁移扩散。
该研究也从分子生态学角度提示长江口是冬季苏北沿岸水域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对探究苏北浅滩海域生态灾害背后的驱动因子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学与进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