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正月里来备航忙

 “科学”号工作艇正在进行测试。廖洋/摄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刘飞扬

当家家户户沉浸在迎接元宵节的喜庆中时,山东青岛西海岸的薛家岛码头,我国首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静静地屹立在海面,在金灿灿的晨曦的映照下,红白相间的庞大船体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当《中国科学报》记者登上“科学”号船的时候,船长梁喜祥正在巡视,船员们各司其职,为2025年的首航做着充足的准备。

备航无小事

“‘科学’号2025年第一个航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平洋共享航次,将于正月十六正式起航。”梁喜祥告诉《中国科学报》。

出海备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从科考设备的装船测试到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从航次燃油、淡水的加注到全船出海生活物资的准备和采购,每一项都至关重要。“还是要亲自看看才放心。”梁喜祥边走边说。

通过狭窄陡峭的楼梯,推开负一层的机舱门,巨大的机器轰鸣以及混合着各类机械特有油脂气味的闷热空气迎面而来。梁喜祥大声向记者介绍:“这里是轮机舱,是整个船舶的动力心脏。”

此时,轮机长孙宗强正带领十几名轮机部船员,对一台体积堪比卡车的设备——主柴油机进行最后的检修维保。每个人的脸上都渗出了汗珠。

主柴油机关乎整条船舶的动力和电力供应,是每次备航时梁喜祥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他解释说:“轮机部在开航前要对主柴油机进行全面维保,把它拆散,检查内部零件,更换气缸、活塞等易磨损件,最后重新组装起来。”

“春节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轮机部十几个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已经前后忙了半个月。”孙宗强擦了一把脸,“虽然费时费力,但这是确保航行安全的关键。”

开航临近,轮机部已做好了燃油加注工作。为满足航次需求,“科学”号本次一共加注560吨燃油。

民以食为天。新春的船舱里处处洋溢着节日气息。经过三楼餐厅,一张张喜庆的“福”字映入眼帘,船员们用心装点,让这座“海上之家”温暖而富有年味。来到四楼会议室,会议桌上摊开了几张大纸,大副江旭和厨师长祖庆波正在紧锣密鼓地核对航次生活物资采购单。

梁喜祥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不禁感慨:“以前每天一荤一素,现在已经变成了两荤两素,顿顿菜不重样,日子是真比以前好了。”

船上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船员和科研人员,要想让所有人吃得满意,并不是件简单的事。祖庆波每周都会重新制定菜单,江旭则负责收集大家的意见,尽量让每个人都能吃到熟悉的味道。

科研环境再升级

后甲板上,寒风裹挟着海上的湿气,扫过船员们冻得通红的脸。船员们正忙碌着用吊机将无人船、浮标、潜标等大型科考设备运送上船。他们戴着厚厚的手套,却依然能感受到金属器械上传来的刺骨的冰冷。实验室主任孙宇峰站在甲板一角,紧盯操作流程,不时拿起对讲机提醒细节。时间紧迫,每件设备都必须在出航前稳稳就位。

孙宇峰说:“我们已经对船载仪器设备进行了出航前测试,标定证书都在有效期内,状况良好。不过,这次任务重,搭载的设备非常多,大型设备就有70多件。我们早一天将大型科考设备吊装上船,科学家就能早一天组装调试设备,保障按时开航。”

梁喜祥接着介绍:“这次开航,我们要搭载30位科考人员,他们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

为了给科考人员提供更舒适、便捷的工作环境,“科学”号实验室改造工程在紧张有序进行着。进入位于主甲板的实验室,白色操作台干净整洁,整个空间井然有序。

工程负责人于成龙站在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脸上带着一丝自豪:“这次改造,我们加班加点,忙了两个多月,彻底升级了实验室。”比如,新安装的智能屏幕能实时显示科考数据,科学家不用再频繁跑去调度室,在实验室就能掌握航次行程、任务安排、样本数据等重要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场数据和样本的获得与长期积累是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这次工程还对生物样本库进行了改造。“原来的样本库保温效果不太理想,现在温控更加稳定,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更有保障。”梁喜祥在一旁补充说。

2024年,“科学”号科考船在海洋调查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圆满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航次任务。这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更离不开全体船员的贡献。“我们这些为海洋科学事业提供支撑服务的人感到非常自豪!”梁喜祥说。

守护航行生命线

安全始终是“科学”号考察船工作的重中之重。春节前,各部门就已对全船安全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

梁喜祥说:“科考船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是非常复杂的整体系统,大到动力装置、配电站,小到每间屋子的逃生线路、消防器材的配备,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和测试。”

紧接着,梁喜祥进入广播室,组织船员进行救生和消防演习。他说:“在船上,消防演习至关重要。船上一旦发生火灾,不像在陆地上一样可以逃生、等待消防人员灭火。整条船和船员是一体的,我们不是要逃生,而是要迅速组织起力量救火、灭火。”

听到广播,船员们迅速响应,有人负责关闭通风阀门和电闸,有人拿起消防栓,有条不紊。实操训练后,梁喜祥在甲板上集合所有人员,针对细节提出建议。他拍了拍一名年轻船员的肩膀,笑着说:“应急反应不错,不过动作还能再快一点。”船员们相视一笑,紧张的气氛也随之消失。

2024年,“科学”号累计出海256天,航程42000余海里。“我最大的感受是国家越来越强大了。我在南海时,看到有军舰巡逻、护航,心里特别踏实,因为我们背后有祖国。”迎着凛冽海风,梁喜祥对记者说:“我们期待驶向更深远的未知海域,探索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中国科学报》 (2025-02-12 第4版    综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