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度十件大事揭晓

 

  第一件:“一中心两融合”工作成效显著

  5月,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成立三方共建海洋大科学中心理事会,6月正式签署三方共建协议。中心自筹经费围绕战略研究、前沿交叉和关键技术三大方向启动实施首批自主部署项目。与烟台、威海、东营分别共建烟台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东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院。青岛科教园一期科研区与教学区主体全部完成,国科大海洋学院教育教学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两所融合在制度体系对接、科研项目申报、年度考核评议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件:科技奖励取得重大突破

  “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荣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多项成果荣获省部级奖励,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交互式海洋大数据应用系统、海洋生态牧场、深海探测研究成果等参加中科院建院70周年成就展,《耕海探洋》作为“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首批出版。侯保荣院士获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科技成就奖,孙松研究员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晓峰研究员当选IEEE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

  第三件:研究所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年内新增项目课题450项,新增项目合同额4.3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5项,策划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获批立项。获批牵头组建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组织召开中科院-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1项科研成果以1050万元成功转化落地。获批中科院海洋牧场工程实验室,与中海辉固等合作建设高水平海洋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在2019年中央级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获评优秀,胶州湾站获评国家优秀野外台站。海洋所获批水产博士后流动站。

  第四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研究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获中国科学院及青岛市主题教育指导组认可。

  第五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导致大西洋尼诺/拉尼娜对ENSO影响减弱

  首次揭示热带大西洋-太平洋跨海盆相互作用的未来变化,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大西洋尼诺/拉尼娜对ENSO的影响减弱,未来赤道大西洋海温对ENSO预测的贡献下降,有关极端ENSO的预测也将更具挑战。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刊发。

  第六件: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综合调查航次成果丰硕

  完成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综合调查航次,ROV下潜19次,水下作业时间超过150小时,共获取深海巨型生物标本860号超过255种生物、岩石85块,是迄今为止获取生物量最多的海山航次,为我国深海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第七件: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并突破双向通信技术实现观测频率可调,显著提高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得到实际应用。自主研发的系列深海探测及取样设备在中国大洋52航次科考中实现科学应用,8台套设备入选中科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名录。

  第八件:成功破译凡纳滨对虾基因组

  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合作,历时十年成功破译凡纳滨对虾基因组,完成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和组装,获得国际首个高质量对虾基因组参考图谱,为甲壳动物研究及对虾基因组育种和分子改良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第九件:研究发现持续性板块俯冲作用起始于21亿年前

  研究指出板块俯冲样式从地球早期的间歇式俯冲转变为持续性俯冲会加快地幔降温速率,造成碱性玄武岩在全球范围大量增加,并首次确定地质历史时期的持续性板块俯冲作用开始于21亿年前,为板块构造样式转变时间及其对地幔热状态影响等提供重要证据。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第十件:钼同位素示踪俯冲流体研究获新进展

  通过对来自西班牙及厄瓜多尔地区的榴辉岩及蓝片岩样品进行分析和实验,揭示了钼同位素在俯冲过程的分馏机制,并估算了俯冲流体通量大小及氧逸度,确认样品在俯冲过程中经历了大量氧化性流体且指示流体来源于下伏蛇纹石化板片橄榄岩,为利用钼同位素体系示踪俯冲流体性质提供了全新思路。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