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轮2103航次归航途中举办 “迎建党百年科学大讲堂”

  “科学”轮2103航次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归途中,继续开展迎建党百年科学大讲堂活动。

 

  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王昊通过一张张精彩的深海图片将大家带入了冷泉奇境,展示了基于科学深海探测平台的一系列工作研究,利用国际领先的单细胞组学技术开展了深海平端偏顶蛤宿主-共生菌协同互作机制研究,描绘了一个与“万物生长靠太阳”迥异的生态系统。

  上海海洋大学牛明杨博士介绍了他在冷泉微生物领域的收获和成果,通过16S、宏基因组和地化参数的协同比较分析,揭示了冷泉沉积环境中碳氮硫等关键生源要素的转换,发现了深海固氮的重要证据,系统剖析了海马冷泉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李鑫给大家介绍了深海生物次生产物的定义和功能,并通过富集冷泉真菌,探索深海冷泉原位环境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和潜在功能,发现了多个具有成药潜力的新物质,为挖掘新的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源动力。 

  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孙庆磊由水体微生物入手,阐述了水岩界面这一特殊生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和潜在代谢功能,提出弯曲杆菌门在该界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席世川博士分析了深海原位探测的重要性,包括原位拉曼探针等多台套设备解决了深海化学参数测不准的难题。通过拉曼在冷泉、热液等极端环境的成功应用,我国科学家对于生命起源、深海元素循环等热点问题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 

  航次首席科学家王敏晓通过ROV的视频细节,从水平和垂直两个尺度展示了冷泉环境的复杂性,与ROV组高级工程师周文早探讨了精细探测技术保障细节。张永和李学森教授基于本航次获取的数据,对冷泉的影响范围、冷泉的演化历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令所有队员受益匪浅。 

  大家在头脑风暴中交流学习,将多学科、多尺度的信息进行交叉融合,对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不同单位沟通合作、努力提升我国深海科研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文/王海宁   图/付璐璐、杨遂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