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2023年度十件大事揭晓
第一件:古镇口新园区正式启用——该园区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一期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园区启用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研究所发展的空间问题,极大改善实验及办公条件,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加快抢占海洋领域科技制高点提供更优质的配套支撑和保障服务。
第二件: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争取创新高,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课题7项,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项目1项,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制定国家标准3项,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s、Science Advances、PNAS等发表SCI论文580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154项。
第三件: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认真落实“基础研究十条”重点任务,获批组建海洋动力环境观测与预报重点实验室,作为共建单位参与水产品种创制与高效养殖重点实验室、海洋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抢占海洋领域科技制高点。
第四件:扎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在真学细悟、深研真改、真抓实干上见实效。全所范围内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活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组织开展领导班子读书班,班子成员带头讲授党课;围绕工作实际开展专题调研,梳理形成任务台账,立行立改并深入开展“回头看”工作,营造了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五件:发现全球变暖将导致多年拉尼娜事件频发——首次发现全球变暖背景下类似2020-2022年的多年连续型拉尼娜事件将显著增多,提出海洋背景增暖型及更强的热带外-热带相互作用是主导机理,推进了对ENSO多样性及其未来变化的认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第六件:成功解析弧菌双重脂酶/转移酶宽泛性催化分子机制——该研究解析了溶藻弧菌VDLT单独以及结合多种配体的复合物结构,提出催化位点调节机制是VDLT实现双重宽泛性催化的分子基础,催化位点柔性是VDLT适应宽泛性催化的显著结构特征。该研究是对现有酶催化知识体系的重要扩展,对弧菌病防治具有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第七件:阐释气候变暖下中国近海物理-化学-生物协同演变规律——首次从多学科角度系统阐述了过去几十年间中国近海的变化规律,指明海洋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协同演变在中国近海长期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呼吁进一步加强中国近海多学科交叉研究,并倡导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手段。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Review Earth & Environment。
第八件:海洋所3项成果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清单——中国科学院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的6项成果中,3项由我所牵头开展,分别是中国-印度尼西亚海洋科学联合实验室、太平洋-印度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与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改性粘土技术。
第九件:首次揭示深海微生物光能利用与硫元素循环耦合新机制——在冷泉细菌中发现光硫耦合通路中的重要蓝光感受器组氨酸激酶,其接收到外界蓝光刺激后激活二鸟苷酸环化酶,释放c-di-GMP并进一步与含PilZ蛋白结构域的蛋白结合,增强其与硫代硫酸盐脱氢酶的相互作用,导致单质硫产量增加。因单质硫可储存能量,光硫耦合通路的存在会让硫氧化细菌在蓝光出现时合成更多单质硫,用于后期生长代谢。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生物学期刊The EMBO Journal。
第十件:研究揭示贝类细胞程序性坏死机制——首次在贝类中发现焦孔素介导的细胞焦亡,揭示了其调控机制及在抵御病原侵染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为无脊椎动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提供了新认知,亦为贝类良种创制与病害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子刊Cell Reports。
附件下载: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