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领导
副所长

万世明19789月生,湖北黄冈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工科基地班,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海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2006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20112016年分别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地质系和法国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心访学交流。

专业方向为海洋沉积学与古气候学,先后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大洋钻探和中国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研究工作,包括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84航次南海、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46航次(东海-日本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南海)、国际海洋全球变化计划(IMAGES-西菲律宾海)和中国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CSDP)(黄海)。通过亚洲大陆边缘长岩芯的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海陆结合,在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冰期碳循环机理和人类世研究等方面取得创新认识。

代表性成果包括:(1)在构造时间尺度,围绕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从海洋看陆地,揭示了过去3千万年以来东亚季风、亚洲内陆干旱化和植被演化历史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全球变冷的联系;约束了珠江、雅鲁藏布江和黄河贯通入海时间分别约30 Ma22 Ma0.8 Ma,证实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在亚洲大河形成演化中的构造驱动;国际首次提供了晚始新世以来喜马拉雅风化长期增强的关键证据,揭示了构造隆升在新生代全球变冷中的重要驱动作用。(2)在轨道时间尺度,国际上首次提出“冰期热带陆架风化”科学假说,发现冰期低海平面暴露的热带陆架硅酸盐风化增强是重要碳汇,为冰期CO2之谜提供了新机制,并成为巽他陆架IODP钻探建议书的核心思想。(3)在千年时间尺度,基于中国边缘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陆架沉积记录系统开展了识别和评估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的东亚全新世地表过程演变,发现人类活动在23千年前已超过气候变化对东亚大河流域风化剥蚀和植被演变的影响,此后人类活动成为一种重要地质营力强烈扰动地表过程,为中国人类世起始的时空演变提供了海洋证据。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等多项国家任务,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eologyGCAEPSLGRLJGR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6篇,SCI他引5000余次。入选中国科学院“青促会”首批会员、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受邀担任剑桥大学百年期刊《Geological Magazine》编委2017至今及《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和《Geosystems and Geoenvironment》编委、《海洋学研究》副主编、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