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汉礼(1919年1月-1988年11月),男,浙江诸暨人。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7年赴美进修,1951年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副主编, 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联合会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毛汉礼是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我国物理海洋学家奠基人之一,为建立新中国的物理海洋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其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
主要学术成就:1956年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中海洋学规划的制订工作;参加和主持了1957年“金星号”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渤海湾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他与日本海洋学家吉田耕造合作于1957年提出的上升流理论模式迄今仍被广泛采用;参加并领导了1958-1961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62年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总指导,参加并领导了“中国海温、盐业、密度跃层”“东海北部气旋型(冷)涡”“黄、东海环流和浅海动力学”等专题研究,他与同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浅海跃层的研究方法;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咸淡水混合扩散问题,均有较详尽的研究;他对海洋环境和资源开发的研究富有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不仅被同行奉为经典,而且得到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著有《海洋科学》《海洋水文物理学的研究》《动力海洋学》《中国海的温盐跃层》《东海北部的一个冷涡》等40余篇(部)和翻译海洋科学著作3种。1958年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海洋调查规范》富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毛汉礼注重培养新一代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出的物理海洋学方面的研究员有14人,副研究员有46人,其中2人已当选院士。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1323号 |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