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 海洋环流与全球变化前沿交叉研究 |
---|---|
岗 位: | 研究员 |
部 门: | 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联系方式: | 0532-82898220 |
电子邮件: | fwang@qdio.ac.cn |
个人网页: | http://ir.qdio.ac.cn/profile/fwang |
1967年1月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
1985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2000年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2004年英国国家海洋科学中心访问学者。199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99年起任研究员;2001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1年至2006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开放实验室主任;2006年至2011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与波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至2011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副局长;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2022年9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2021年3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
长期开展海洋环流与全球变化前沿交叉研究,是我国深海环流调查研究和人工智能海洋学前沿方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担任国家基金委“深海界面过程与化能生态系统”创新群体项目首席科学家,牵头发起多项印太交汇区多圈层多圈层相互作用和人工智能海洋学国际合作计划,打造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科教融合育人体系,锻造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海大洋环流动力学及交叉研究团队。所取得的代表性观测突破、科学发现与理论创新包括:(1)突破关键技术,牵头建成规模化、具备实时传输能力的深海潜标观测网,推动我国西太平洋动力环境观测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为西太平洋环流系统的前沿研究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服务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模拟与预报的业务化需求,成为海洋动力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2)系统揭示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环流的总体结构,发现“北太平洋热带次表层水” 新水团,提出次表层逆向潜流形成的斜压动力学机制;解析深海经向翻转环流进出西太平洋的关键路径,绘制国际首幅热带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的三维分布图;发现西太平洋环流的全水深同频振荡现象,揭示上层与深层环流的耦联变异机制,建立了对西太平洋环流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的新科学认知。(3)阐明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近海动力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变规律,发现了过去半个世纪中大西洋-太平洋盐度差异加强、水团温盐性质差异放大、近二十年来全球海洋平均环流加速等变化趋势,提出气候变暖背景下深海大洋动力特征强化的新观点。
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和重大项目、科技部863、973和重点研发项目及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系列成果在Nature及其子刊(8篇)、Science子刊(2篇)、National Science Review(2篇)等期刊发表,出版国际首部人工智能海洋学英文专著,成果被广泛引用。先后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第2)、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第2各1项)、海洋工程科技奖一等奖(排名第1)。入选首批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主要学术兼职:国务院海洋科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国际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计划(NPOCE)主席,联合国“科学十年”首批国际合作计划—人工智能赋能海洋观测与预测(MOSAIC)负责人,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多重胁迫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健康(HOMES)负责人,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副主席。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