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方向: | 物理海洋学 |
|---|---|
| 岗 位: | 研究员(三级) |
| 部 门: | 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
| 联系方式: | 0532-82888991 |
| 电子邮件: | xuzhenhua@qdio.ac.cn |
| 个人网页: |
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海洋内波动力学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中尺度过程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长期从事内波动力学、内波与环流相互作用、人工智能海洋学及海洋可再生能源与生物环境互作等相关研究,在近海-大洋-深海-极地内波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首次发现内潮能量辐射过程与黑潮三种经典模态紧密联系,确证了黑潮通过平流折射效应调制内潮传播途径这一机制;首次揭示马里亚纳“沟-弧-盆”区域内潮能量三维全深度传播耗散路径,阐明了深海复杂地形调制下内潮干涉、共振等动力过程,为“马里亚纳海沟是内潮能量汇并存在强湍流混合”提供“0-1”的科学证据;构建了西太平洋内波全深度潜标观测系统,搭建了自研混合技术方案的精细化数值动力模式,发布了西太平洋首个海洋内潮的人工智能预报模型。
在海洋内波及其跨尺度作用方面的工作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先后获国家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先后14次担任欧洲地球科学大会(EGU)、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年会(AOGS)等国际科学大会海洋内波分会召集人,多次受邀担任我国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波重点项目评审专家。近年来在JPO、JGR等本学科重要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47篇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发表论文先后被选为ESI(学科前1%)高被引论文、JGR封面论文、JGR亮点论文等,受邀在多部中文、外文专著撰写内波成果章节。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近20项。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知名专家合作组织会议、承担项目、培养学生及发表学术论文。近年来培养学生中先后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教育经历
2006.09-2009.06,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2003.09-2006.06,中国海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9.09-2003.06,中国海洋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1.07-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6.05-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15.01-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2012.07 - 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党支部书记;
2012.01-2014.1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09.07-2012.0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主持或参加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上可再生能源对海洋生物环境影响研究,2024/12-2028/11,主持;
2、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课题:西太平洋复杂地形和多尺度动力过程相互作用、能量串级与三维混合过程集成研究,2023/01-2025/12,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西太平洋内潮与环流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及动力机制,2021/01-2024/12,主持;
4、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B类)子课题:印尼海及周边海域内波混合与跨尺度能量级联,2020/01-2024/12,主持;
5、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课题:北太平洋-北冰洋内波能量机制对比和协同研究,2020/12-2023/11,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西北太平洋复杂地形下内潮能量辐射途径和耗散机制,2019/01-2021/12,主持;
7、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深海水文动力环境及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数值模拟,2018/10-2023/09,主持;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吕宋海峡内潮在西太平洋的长距离传播和演化过程,2017/01-2020/12,主持;
9、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西北太平洋内潮能量系统和混合效应,2016/10-2020/12,主持;
10、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项目:海洋中尺度动力过程及生态效应,2016/06-2018/12,主持;
1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课题:西太平洋深层海洋动力过程和气候效应研究,2016/12-2019/12,主持;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北部内潮的模态结构和非平稳性研究,2014/01-2017/12,主持;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海西北部海域内孤立波的局地生成机理及演变规律研究,2012/01-2014/12,主持。
发表的代表性文章(限10篇)
1.Xu, Z., Wang, Y., Liu, Z., McWilliams, J. C., Gan, J.* (2021). Insight into the dynamics of the radiating internal tide associated with the Kuroshio Current.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DOI: 10.1029/2020JC017018.
2.Xu, Z.*(通讯作者), Li, J., Zhang, P., You, J., Gan, J. * (2025) Mapping internal lee wav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in the deep South China sea. 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235: 103474. https://doi.org/10.1016/j.pocean.2025.103474.
3.Xu, Z.* (通讯作者), Liu, K., Yin, B., Zhao, Z., Wang, Y., Li, Q. (2016). Long-range propagation and associated variability of internal tid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21(11): 8268-8286. DOI: 10.1002/2016JC012105
4.Zhao, C., Xu Z.* (通讯作者), You, J.*, Zhang, P., (2025), Long-range internal tidal radiation and remote dissipation in the South Equatorial Current.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5.You, J., Xu, Z.*(通讯作者), Li, Q., Zhang, P., Yin, B., Hou, Y. (2023). M2 Internal Tide Energetics and Behaviors in the Subpolar North Pacific.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DOI: 10.1175/jpo-d-22-0032.1.
6.Li, J., Xu, Z.*(通讯作者), Hao, Z., You, J, Zhang, P., Yin, B. (2023). Internal Lee Wave Generation from Geostrophic Flow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DOI: 10.1175/JPO-D-23-0035.
7.Zhang, P., Xu Z.* (通讯作者), You, J., Yin B., Li X., (2025). Satellite Observed Diurnal Internal Tide Beam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doi: 10.1029/2024JC021363.
8.Liu, S., Xu, Z*(通讯作者), You, J., Zhang, P., Li, X., Cai, Z. (2025). Deep Learning Forecast of Semidiurnal internal tides from the Mariana Arc.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ation. DOI: 10.1029/2024JH000363.
9.Zhang, P., Xu, Z.*(通讯作者), Li, Q.*, You, J., Yin, B., Robertson, R., Zheng, Q. (2022).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internal solitary wave evolution beneath an ice kee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DOI: 10.1029/2020JC017068.
10.Cheng, L., Li, G., Long, S., Li, Y., Schuckmann, K., Trenberth, K., Mann, M., Abraham, J., Du, Y., Cheng X., Liu, H., Xu, Z., Liu, M., Peng, Q., Gong, X., Ma, Z., Yuan, H. (2025). Ocean stratification in a warming climate,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获得的相关奖励
1.2025年度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
2.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3.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前沿科技与教育局“拔尖青年科学家”;
4.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负责人;
5.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6.2013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1323号 | 古镇口园区地址: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海军路88号 南海路园区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南海路7号 科考船码头基地: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长江东路8号 |
邮编:266000 邮件:iocas@qdio.ac.cn 电话:0532-82898611 传真:0532-828986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