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科学群星闪耀时——胡敦欣


他改掉北大的志愿,本着“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投身到中国海洋事业。他带领团队走出中国近海,在西太平洋上发现了逆向洋流,这是第一个由中国命名并获国际公认的洋流。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胡敦欣。

时间回溯到1956年,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当山东大学海洋系招生老师说:“海洋有重要的国防意义,国家急需海洋科学人才”,胡敦欣想到了国家对年轻人的号召,本着“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把北大数学力学系的志愿改掉,决定投身到海洋事业中。

胡敦欣在学习中很快被海洋深深吸引。第一次出海在胶州湾的船上,他紧抓栏杆吐尽酸水,他这时想起时任山东大学海洋系系主任的赫崇本(文字字幕:赫崇本,中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中国物理海洋学的主要奠基人)说的:“你克服了晕船你将获得自由,然后你就可以前进!”所以当半数同学闹着转专业的时候,他坚定地留在了甲板上。

   这份坚守在远洋科考中迸发光芒,1983年,胡敦欣患上严重糖尿病,他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出海参加中美黄海海上合作调查任务,任务完成时他的尿糖指标已经达到危险值。他坦言后怕却不后悔,“责任重于一切,能够为科学事业尽微薄之力,甘之如饴。”

那个时候,学界对西太平洋海洋的环流认识一直停留在二维阶段。胡敦欣经过几年的考察,通过地转理论公式计算发现,在棉兰老海流之下存在反向流动,他将其称作“棉兰老潜流”。这个发现是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两项重大发现之一,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

当85岁的胡敦欣被学生问道“您要研究海洋科学到多大年纪?”,他以60余载的实践给出了回答——“forever(永远)”。

视频来源:科学网